综合司

当前位置:首页> 商务报告内容

来源: 类型:

国际商品市场走势

  一、2014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表现

2014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演过山车行情,价格在年初反弹上涨后又明显下行。一季度,受不利天气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带动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回升。二季度,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市场走弱,但乌克兰危机推动国际石油价格上扬,对大宗商品价格起到一定支撑作用。进入三季度后,主要经济体表现分化,增长前景冷热不均,特别是欧元区及部分新兴经济体经济数据不尽如人意,全球制造业回暖形势弱于预期,加之农作物、矿产品等预期供应充足,导致大宗商品市场持续疲弱,商品价格普遍持续下跌,石油和农产品跌幅较大。9月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跌破年初水平。


国际上几种主要商品价格指数均呈下行态势,反映了大宗商品需求的疲弱状况。2014年1-9月,以全球产量为权重的高盛商品指数(Goldman Sachs Commodity Index,GSCI)下跌8.1%,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Rogers International CommodityIndex)下跌7.1%;结合产量与贸易量确定权重的道琼斯期货价格指数(DJAIG)下跌5.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制的以贸易为权重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下跌6.2%。

2014年以来主要商品跌多涨少。除少数几种有色金属受供应限制等因素价格上扬之外,绝大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跌。1-9月IMF价格指数的食品饮料类、工业原材料类、能源类分别下跌5%、5.7%和6.7%。其中金属、粮食和原油价格跌幅分别为8.5%、7.6%和6.3%,均超过大宗商品平均跌幅。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并没有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创,美国农业部从5月份开始多次上调产量预估,芝加哥交易所粮食期货价格应声下跌,且连续3个月收跌,5-7月小麦、玉米、大豆累计跌幅分别达到25.6%、30.5%和20%,棉花累计跌幅达34%。6月初,受地缘政治影响,市场对原油供应前景的担忧曾引发油价暴涨,纽约西德克萨斯原油(WTI)期货价格曾攀升至每桶107.73美元的年内高位。但此后因亚洲和欧元区经济数据表现欠佳、全球需求增长迟缓,而原油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形势发生变化,油价一直处于下跌趋势。7-9月纽约油价连续3个月收跌,10月末更跌破80美元/桶,比年初下跌18%。油价下跌还拖累了其他能源产品行情,1-9月澳大利亚动力煤价格下跌20.3%,纽约天然气价格下跌10.6%。国际铁矿石价格数次刷新五年来低点,作为现货交易基准价格的澳大利亚发运至中国的即期交付铁矿石期货价已跌至80美元/吨。随着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趋势日益明朗,8月下旬以来国际金价持续下跌。


二、影响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因素

目前国际大宗商品的下跌趋势尚未停止,预计今年年底前市场仍以下跌为主,但跌势可能有所减缓。展望2015年,从供需两方面看,商品市场总体缺乏支撑价格上涨的强有力因素,但推动价格下跌的因素也趋于减弱。2015年,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将依然在低谷徘徊,若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好转,下半年市场有望回暖。

经济依然疲软,需求尚显不足。实体经济走势是决定大宗商品市场冷暖的基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显疲弱,制约大宗商品市场走强。各主要经济体运行分化,美国经济保持较稳定复苏状态,欧元区经济面临通货紧缩压力,日本经济低速增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3.5%,劳动力市场持续改善;欧元区10月PMI为52.2,仅略高于9月份,为年内第二低;日本10月制造业PMI为52.8,制造业已基本摆脱了消费税率上调带来的冲击。9月份汇丰新兴市场指数达52.5,创18个月新高,但仍远低于历史均值。总的看,全球制造业回暖仍有起伏,商品需求增长的基础不够牢固,市场实质性恢复尚需时日。尽管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新材料开发和对传统材料的新应用,对有些商品如铅锌等有色金属、稀土、化学品等需求增加,但尚不足以拉动整体市场需求上升。

市场供应平稳,库存依然偏高。今年上半年,商品市场参与者一度担心部分商品供应紧张,引发农产品、有色金属、贵金属、石油等价格上涨,并推高大宗商品价格总体水平。然而,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业和矿业生产的影响不及预期,印度尼西亚对矿产品的出口管制难以动摇市场供应的长期格局,地缘政治冲突也没有改变市场总体供需平衡甚至供过于求的状况。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上一个大宗商品繁荣周期大大刺激了资源、农业领域投资,至今新增产能仍在陆续释放,美国油气生产能力已达到30年来高位,今年2季度全球铁矿石产量再创新高,且主要矿企仍在继续投资扩产。在市场需求疲弱、下游开工不足的形势下,主要大宗商品由前几年的供应不足转为供应过剩,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去库存阶段。如棉花已连续3年过剩,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估计2014/15年库存将高达2147万吨,库存消费比接近90%。

投资机构撤离,商业资本涉险。2013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市场风险偏好发生变化特别是欧美加强金融监管政策的背景下,摩根大通、高盛、德意志银行、巴克莱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多个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宣布缩减甚至退出大宗商品领域的业务。与此同时,贸易商和生产商则通过大宗商品融资、产业链整合等形式更深入地涉足商品投资,蕴藏新的市场风险。2013年末至2014年上半年,已发生数次大宗商品融资引发的资金链断裂和商品价格震荡。

美元持续走强,压制商品价格。2014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就业、制造业等数据持续向好,加上美联储不断缩小量化宽松规模,推动美元持续升值,吸引资金从大宗商品市场流出,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打压,原油、黄金、有色金属等金融属性相对较强的品种所受影响更加明显。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报告,截至9月30日,黄金期权与期货的空仓规模创2006年有记录以来最高。目前美联储已彻底终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5年内加息可能性较大,美元还有进一步升值空间,成为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利空因素。

三、主要商品市场发展前景

世界经济复苏步态不稳,商品需求总体低迷,2015年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可能仍较低迷。但随着前期高库存陆续消化,下半年市场有望逐步回暖。不同商品的价格表现将因各自供需形势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表1  国际商品市场价格走势

(美元计价,年率,%)

 

1996-

2005

2006-

2015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制成品

-0.1

1.0

3.4

2.4

3.5

-0.3

-1.3

-0.3

石油

12.3

6.0

29.3

27.2

4.1

-0.1

-2.4

-3.1

非燃料初级产品

0.2

4.2

27.9

13.9

-7.3

-0.4

-4.1

-3.9

 食品

-0.1

4.2

13.1

15.8

0.6

1.9

-5.2

-7.8

 饮料

-2.1

5.6

15.4

12.7

-16.1

-11.2

18.3

1.3

 农业原材料

-1.6

3.1

34.6

18.6

-10.0

2.4

1.3

0.7

 金属

3.1

4.8

49.8

9.7

-14.3

-3.5

-8.5

-1.6

注:1. 制成品:占发达国家货物出口83%的制成品的出口单位价值;石油:英国布伦特原油、迪拜原油及西德克萨斯原油的平均价格;非燃料初级产品:以2002-2004年在世界初级产品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为权数。

2. 2014年和2015年数据为预测数。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14年10月,表A9。

粮农产品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呈现先扬后抑走势。一季度,在厄尔尼诺天气影响收成预期、乌克兰局势紧张、投资基金炒作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产品期货价格不断攀升。5月份以后,美国农业部接连上调农作物单产及总产量预估数据,市场价格开始掉头向下。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0月发布的最新世界粮食供需报告,预计2014/15年世界粮食总产量(包括小麦、玉米等粗粮、大米)为25.23亿吨,仅比上年度的创纪录产量减少320万吨。其中小麦产量有望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的7.19亿吨,粗粮产量与上年度13.08亿吨的创纪录水平大致相当,大米因主产地气候不利,将比上年度减产0.4%,为4.96亿吨。考虑到期初库存较高,粮食市场供应量将比上年度增加2.1%,与消费增速大致持平,期末库存将继续增长,库存消费比将超过25%。另据美国农业部10月供需报告预测,2014/15年度美国大豆产量将比上年大幅提高17%,带动世界大豆产量创历史新高。市场对这些利空信息作出充分反映,截至10月末,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小麦、玉米价格比4月底5月初的年内高点下跌30%左右,并拉动其他农产品价格下行。


石油 今年以来世界石油供应充足,需求放缓,尽管上半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导致油价一度有较大幅度攀升,但三季度以来连续数月下跌。至10月底,纽约WTI期货价格跌至80美元/桶左右,为2012年12月以来最低点,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跌至85美元/桶,为2010年12月以来最低。为提振油价,OPEC拟于2015年减少原油生产,将目前3000万桶的日产量配额削减至2950万桶,如若实施,将是OPEC自2008年以来首次减产。这一消息发布后,一度推动油价上涨。但长期看,OPEC减产难以根本改变石油市场供求形势。首先,OPEC成员国之间为争夺出口市场激烈竞争,在国际油价连续下跌情况下,7-9月OPEC日均产量仍超过了上半年,9月份更达到3047万桶/日的一年来最高水平。其次,来自北美的油气供应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新增原油和页岩气产量已占世界油气供应增量的1/4。更关键的是,世界经济增长仍不够稳定,全球原油需求疲软,多个国际机构均下调了今明两年的需求预期。在此背景下,油价反弹困难重重。此外,美元走强也会对国际油价施加下行压力。


有色金属 有色金属是今年价格下跌幅度较大的商品类别之一。需求方面,全球制造业不活跃,新兴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迟缓,有色金属下游需求行业的普遍疲软,是价格下跌的首要原因。供给方面,前期矿业投资新增产能陆续释放,市场供需格局由前几年的供应不足转向大体平衡甚至供应过剩。但各品种走势分化明显,因印度尼西亚出口禁令引发供应紧张担忧,镍、铝价格有所上涨。展望后市,随着部分矿山和冶炼项目压缩产能,以及大宗商品需求趋向稳定,明年有色金属市场有望缓慢向好。据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报告预测,目前铜市场依然存在释放产能压力,供应较为充足,年内铜市场将继续维持价格下跌态势。但受多个矿山项目延迟的影响,今后3年铜矿产能将低于早先预期。另据国际铅锌研究小组(ILZSG)报告,2014年全球铅锌需求量将超过供应量,铅锌市场中长期看好。


印度尼西亚矿产品出口限令与大宗商品定价权

近几年来,印尼出台了多种措施,对未经加工或仅简单加工的矿产品出口进行限制。2014年1月12日,印度尼西亚正式实施金属原矿出口禁令,低于一定品位的矿石(铜精矿15%、铁矿石62%、锰49%、铅57%、锌52%、钛铁矿56%)以及所有未经加工的镍矿和铝土矿被禁止出口。另据消息称,印尼还将在2016年前上调铜精矿的出口关税。印尼此举旨在将更多加工环节限制在境内,增加矿产品出口附加值,并以此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延续了印尼政府多年来力争矿产品价格主导权的政策主张。受此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应声上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镍价一周内上涨了7%。

目前看,在缺乏其他政策环境配套和其他主产国合作情况下,印尼政府要实现初衷面临阻碍。例如,印尼曾规定,从2013年8月开始,所有锡锭必须首先通过本地平台“印尼商品及衍生品交易所(ICDX)”进行交易后方可出口,ICDX并为锡合约设定了每日最低限价,试图以此挑战LME对锡价的市场支配地位。规定出台后,LME锡价曾一度走高。但一段时间后,印尼锡锭出口暴跌,而ICDX的锡成交量每况愈下,至2014年9月,锡交易几乎已处于停滞状态。

和印尼一样,很多新兴经济体是资源富集国和主要出口国,但定价权受制于人。随着商品金融化的发展,大宗商品定价权与其供需的主导方越来越疏离,而对金融服务体系和参与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兴经济体在获取大宗商品定价权、争取权益方面任重道远。


钢铁 受世界经济逊于预期、制造业疲弱、基础设施建设低迷影响,2014年全球钢铁市场明显降温。国际钢铁协会(worldsteel)预计全年粗钢需求为15.6亿吨,比上年增长2%,与2013年3.8%的增速相比明显放缓,2015年将继续维持2%的低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受结构性调整、资源收入减少、地区局势紧张等因素影响,钢铁需求疲弱,其中,亚太地区比上年增长1.7%,中南美地区下降2.4%,前独联体国家下降3.8%。发达经济体表现相对较好,特别是美国市场稳步复苏,带动北美成为钢材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需求比上年大幅增长6.4%。与这一供求形势一致的是,英国商品研究局(CRU)编制的钢材价格分地区指数也呈现出迥异走势,北美指数呈现上升趋势,欧洲指数和亚洲指数均有所下跌,今年以来分别下跌2.8%和11.8%。


钢铁市场的低迷也传导到了铁矿石市场。今年以来国际铁矿石价格累计跌幅超过40%,9月末跌破80美元/吨,为5年来低点。尽管如此,全球主要矿山并未减产,反而继续提高铁矿石产能,试图以规模优势抵消矿石价格下滑的不利影响,并挤占高成本矿的市场份额。世界三大矿业巨头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2季度铁矿石产量同比分别增加11%、19%和13%。预计今后3年全球铁矿石产能还将有较大幅度提升,对价格构成相当大的下跌压力。

机电产品 全球制造业总体发展不景气,但也不乏亮点。通讯、电力、轨道交通、航空等基础设施领域增长较快,对机械行业特别是机床和大型装备市场起到较强带动作用。据日本机床工业协会数据,上半年日本机床订单额同比大增35.5%。据德国机床协会预计,2014年德国机床国内和海外订单将实现10%的增长,机床产值达到148亿欧元的历史高点。

德国的工业4.0战略与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趋势

为应对全球制造业发展潮流以及来自其他发达工业国的竞争,德国近期提出了“工业4.0战略”,旨在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制造业,实现实体工业生产与虚拟数字网络的充分融合。该战略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生产流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物流生产管理、人机互动及智能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此外,这项战略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经济危机后,国际分工和产业格局出现新变化,德国的工业4.0战略是其中一个缩影。发达国家反思危机前过度追求经济服务化、虚拟化的“去工业化”发展模式,开始注重实体经济,大力促进制造业回归。但其制造业内涵与以往相比已有提升,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整合服务内容、提高智能化水平,提升竞争力。在传统产业部门,实现新技术基础上的复兴;在新兴产业部门,抢占全球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主导权。未来全球制造业竞争形势将更加复杂。


信息通讯技术快速发展,消费热点频繁转换,使电子产品的市场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平板电脑市场的扩张势头有所减弱,而一度遭受严重蚕食的笔记本电脑需求有望小幅恢复。IDC、Gartner、NPDDisplay Search等市场研究公司纷纷下调2014年全球平板电脑的销售预期,且估计未来3年都将维持较低增长速度。随着经济好转,消费者和企业采购意愿增强,2014年全球个人电脑(PC)市场下滑之势将有所好转,衰退幅度大为收窄,2015年更有望小幅增加,但将落后于平板电脑销量。

在智能手机需求旺盛、新兴产业带动工业用半导体市场向好的背景下,世界半导体市场繁荣发展,据WSTS(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预计,2013-2016年半导体市场规模将以年均4.7%的速度增长。汽车、医疗及工业需求半导体应用的重要性凸显,未来增长速度将超过计算机、消费电子、通讯产品等半导体应用。

经过2012年的低谷和2013年的调整后,全球新能源市场逐步回暖,一些大型风电和太阳能项目开始启动。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统计,今年二季度全球新能源投资比一季度增长14%,比上年同期增长9%,是201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包括美国、南美、中国、日本及印度、东南亚等其他亚太国家和地区,欧洲补贴政策的调整导致市场发展进一步减速。预计今明两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将分别增长30%和20%,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局面正在初步扭转。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将带动输变电与配电网络及相关设备的建设、改造、升级需求的扩张。但各国新兴产业和能源政策影响短期市场前景,贸易摩擦风险依然较高。

查看更多意见

单位名称
姓名
手机号码
意见分类

发表意见建议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
智能问答